建筑师在国外和国内工作,都有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首先,前期赚的比国内多,以后国内的工资会慢慢追上来。但普遍来说不会超过国外,另外国内生活成本极低。
国外做建筑是在设计而不是赶图,这点不像有些国内大院。公共建筑设计施工周期极长,有些能到十多年。
从概念上讲国内大部分建筑还是追求实用,求多求快,这个是发展的一个阶段。当然,我指的国外是西方发达国家。
正因为如此,国内很多建筑没有个性,甚至没有设计,但这个情况已经慢慢的在改变。
大部分国外事务所都不会像国内这样压榨建筑师,累的事务所也有,但不像国内行业普遍存在。国外劳务制度相对完善,加班有加班费,该几点下班几点下班,可能这点是最不一样的地方,对于生活来说。
老祁不请自来。
考虑这个问题必须要考虑到国情和体制的不同。其实在国情不同的情况下讨论这个意义不是很大。不过有差距这个情况还是存在的,我们需要坦然面对。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和大家交流探讨一下。
1. 思维方式的不同
说到思维方式,我就想说扎哈,虽然在圈子里已经是神的级别,但是也不是一出道就是神仙级别的,都是一步一步,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做过来的,相比前后期的作品,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中前期的项目的,多了一些哲学,多了一些解构。
再看我们普遍是国内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因为教育方式导致思维习惯受到很大的束缚,正是因为思维习惯,我们很多年轻建筑师纯粹地为了建筑而建筑,很多时候受预算和政策的影响,很难自我发挥,更甭提跨领域发挥了;譬如哲学、宗教、社会学、艺术、绘画、美学、人文、历史等等。因为教育体制的问题或者叫方式,这已无可避免,当然我们不是在这里聊教育体制。见过一些国外的设计师,最初都不是这个行业的,由于机缘巧合,由于喜爱,由于能力进了这个行业而且做的还很不错。
2. 心态的差距
心态上的区别就更大了。
国内建筑师是一步一步从学生到助理慢慢升上来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就算是在助理的阶段对项目有如何的独到的见解,对项目有和独特的贡献,但依然还会是一个助理设计师,只能算自己的经验增加了,被认同的情况还是很少的,所以很多年轻的建筑师都很极端,要么急功近利,要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国外的设计师大多是自身条件允许,时机成熟进入这个行业,同时又具备其他的谋生手段,或许这就是这个行业的自由性吧。
3. 对于审美、艺术、绘画、比例、尺度、色彩的理解不够
国内的审美在从业的前几年都是统一的,因为是学校教出来的,教科书上写的,临摹的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你说能有多大的区别,而且学校教育出来,一年的毕业生一大把,个个要是都个性鲜明,学校就该愁死了。
4. 建筑内外结合度不够
国内的公司接项目基本都是分开的,做结构的、做内装的、做外延设计的基本都不会是一个公司或者设计团队,但是很多的国外设计团队都是全能型,将内装、外延、及结构一把抓,这个问题上只能说各有各的好处和坏处,利弊很明显。
5. 技术控制度的差距
这方面可能是国内外的重点不同吧,只能说国内的技术控制绝对一流,当然说的正规企业和能拿得出手的基建单位,施工人员经验远远高于设计师的经验这是国内的通病。
国外的建筑师可能更注重材料的应用和结构的创新上,对技术控制都是通过管理公司来实现的。
6. 演讲和沟通的差距
国内建筑师都是团队或公司性质的居多,但是说句实在的,嘴好用的手不行,手行的脑子不行,脑子行的嘴不行,所以名曰各司其职,其实就是各自分开,设计的不制图,制图的不懂结构,懂结构的不谈判,谈判的都是只知道皮毛,不过换种角度来看,这也不是啥坏事。
见过几次国外设计师汇报方案,可能没有特别工整的PPT,没有那么多张漂亮的效果图,几张简单的手绘方案和很多的想法标注就构成了一个汇报文件。
国内外建筑师的工作内容差不多,因为体制机制不同,所以他们的工作方式不一样。比如做一个旧工厂改造项目,老外要先到文物管理部门了解该工厂属于哪一个级别的文物,可以改造哪些部分、不可以改造哪些部分,之后再进行改造更新规划设计,制作模型和文本,最后要向有关部门报批审核规划设计方案…。审核规划设计方案的人一定是业内人士和专家,不是只会看热闹的外行和外貌协会会员。方案通过审核后由有资质的专业建设施工单位来实施,不会出现违法行为、野蛮施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