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项羽会输给刘邦,是军事才能不行吗?
为什么,项羽会输给刘邦,是军事才能不行吗?
题主好,首先项羽骁勇善战,军事才能是很高的。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成语大家都熟悉,项羽以少胜多消灭了秦的主力,秦才得以很快灭亡。在彭城之战中,刘邦率五路诸侯,56万大军,东伐楚,攻下彭城。正在伐齐的项羽领三万精兵回救彭城,汉军大败,死伤二十多万人,吕后和太公都成为了项羽的俘虏,足见项羽之能战。垓下之围,项羽料定不能脱身,他对身边的人说:“吾起兵至今八年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对他的作战能力深信不疑,这也是天下人的共识。

项羽一生就打了一次败仗,结果丢了江山,也丢了性命;刘邦和项羽开战,就打了一次胜仗,结果得了天下。项羽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让天下后世为之唏嘘感叹,项羽输给刘邦的原因又在哪里?
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丧失了天下人心,刘邦的胜利,就在于得到了天下人心。
项羽自矜功伐,刚愎自用,虽尊范增为亚父,但对他的正确主张和建议听不进去,就这一个重要谋士,最后还是含恨离他而去。项羽不识人,也不会用人,陈平、韩信都是从项羽账下,流失到刘邦麾下的人才,就连最后取项羽首级的吕马童,也是项羽的“故人”。此项羽不得人心一也。

项羽有妇人之仁,但缺少心怀天下的胸襟。他关爱军士,但该赏赐的钱物常随意减少,该封的官职舍不得封,这是他帐下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项羽宰割天下,分封诸侯,他并不以天下公心出发,不以如何安定天下为出发点来分封诸侯,而是把六国故王的好地方,分封给自己的群臣诸将,把诸侯故王封在偏远贫瘠的地方。所以项羽一回彭城,齐、赵先叛,汉王刘邦又开始攻打三秦。几年间,诸侯尽叛,而且合力攻打项羽,项羽虽能征惯战,但也是疲于奔命。此其失人心二也。

项羽最失人心的就是他的残暴。秦因其暴政而失天下人心,刘邦入关约法三章,三秦父老无不感戴。项羽坑杀秦降卒20万,秦人怨恨;杀义帝,诸侯心散;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这样一个暴君形象,天下人能不失望吗?
加上项羽目光短浅,不以山河四塞,土地肥沃的关中咸阳为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都彭城也好,鸿门宴上放刘邦也好,其实都深刻的反应出项羽沽名钓誉的一面。

司马迁在《史记 项羽本纪》最后评价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思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自责,过矣。”看来长治久安不是靠暴力来维持的,打天下需要力争,治天下需要的是仁义。
项羽会输给刘邦,跟他固步自封,不爱学习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司马迁写《项羽本纪》时,开篇就说了项羽不爱学习的毛病。
学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
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叔叔项梁对此很生气,就质问项羽到底想学什么?项羽表示:学文化,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学剑术,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的是能匹敌万人的大本事!
项梁对项羽的回答很满意,就教他兵法。项羽一开始学的很有兴致,但刚刚懂得一点兵法皮毛后,就又不肯学了。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我们知道,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很有志气,很有天赋,堪称天才。
他一出山,直接就打爆了王离,紧接着又打爆章邯。十年前还能横扫关东,如同饿狼一般的秦军在项羽面前就是渣渣。
可以说,项羽就是人中之龙,他的天赋比刘邦这种乡下老汉不知道要强出几个境界。
但是,项羽不是一个有耐心学习的人,不乐意去面对自己的不足,没兴趣在后天通过学习强化自己。一切只凭他的天赋、志气。这就导致了,他后来被刘邦团队逆袭,最终落个惨败自刎的结局。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一个人的天赋再高,那也是有限的。项羽凭天赋打下了一片辉煌。让他坚信,自己的属性就是“无敌”,自己凭智力、武力,没人能打败自己。
他取得的一切,靠的既不是学习、知识,也不是团队,只是他自己的能力。这就使得项羽开始固步自封,没有进步。
而再看刘邦。起义之后,干啥啥不行,几次都差点丢了老命。但刘邦在沛县乡下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他太知道自己行不行了。所以他很有自知之明:我不懂治国,萧何懂,那就让他去负责这事;我不懂打仗,韩信那小子懂,那就让他负责;我见识不足,张良见过世面,那我凡是就请教他。
刘邦是那种不懂就问,不觉得丢人的人。他对他自己有很清醒的认识:我本事有限,萧何他们都是人杰,我得重用他们才行。
再看萧何、韩信、张良。
萧何天生就会治国吗?其实也不是。他是县吏出身,见识肯定有限。他后来能管理整个大汉朝,除了他比常人强一点的天赋外,主要靠的是他在后天的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钻研,积累知识的结果。
韩信天生就战无不胜吗?肯定也不是。他早年很保守,为了保命连别人裤裆都钻过。可他爱好军事,熟读兵书,他的钻研心异于常人。他每次打仗都像是在作死,这其实是他通过摸索才掌握的技能。
张良天生就啥都懂吗?并不是。早年的张良只是普通贵族,在《史记》中,记载了张良早年虚心向黄石公求学的故事。可以说,他也是靠不断的学习,才成为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至于刘邦团队的其他人,樊哙、夏侯婴,都是屠狗牵马之辈;周勃、灌婴,都是织席贩履之徒。他们都不是天才,可他们通过后天的钻研学习,最终也都成了才。
项羽是很厉害,可以他一人之智,哪里能是一群人杰的对手?
秦末大乱之初,他是才气过人的项羽,他对面的刘邦、樊哙、周勃、曹参等,只是一帮乡巴佬。他有碾压性优势。他三万骑兵就能横扫刘邦五十六万大军,这是何等的潇洒?
可以说,项羽此时弄死刘邦,就像碾死蚂蚁一样简单。
楚汉对峙初期,他是才气过人的项羽,他对面的刘邦团队仍然只是一帮暴发户,但此时项羽已经不具备碾压他们的优势了。因为刘邦团队的所有人在创业期间都有成长,刘邦萧何的进步自不必多说,就连樊哙灌婴周勃这些小人物都成长为了合格的中层指挥官。
项羽此时再想靠三万人就横扫刘邦,已经做不到了。这不是项羽退步了,而是刘邦团队的人都进步了。
楚汉战争后期,项羽还是项羽,他的一切都没有变,他还是那么优秀,当时单拧出任何一个人,包括韩信,都不是他的对手。可是他的对手已经变了。此时的刘邦团队,任何一个人单拧出来都是了不起的人。此时的楚汉之争,天平已经彻底的倒向了刘邦一方。
一帮几十岁的乡下大叔,尚且能活到老、学到老。年纪轻轻,才二十多岁的项羽就自得意满了,不屑学习任何东西了,不屑于对团队的构建,还不屑于对储备人才的培养。
试问,项羽怎么可能不输给刘邦团队?
世人都说司马迁是“羽吹”,可是他总结项羽的失败原因,却很准确:自以为有本事就骄傲自大,行事完全凭着个人专断,却不爱学习。失败后,把原因归咎于“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真是荒谬!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汉书》引用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最后,说点题外话。其实,当今的社会并不缺乏“项羽”式的人。
现在很多三十多岁的人,常以“中年危机”来形容自己现在的生活。
那么,“中年危机”到底是怎么导致的?
实际上,导致中年危机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年轻时,算不过来账的事情做的太多了。以为年轻的自己很牛,就能一直牛下去,结果人到中年,知识老旧,被年轻人赶超,此前的恶果一起爆发了。
真正的聪明人是要让坏事不要发生,而不是发生了之后再问别人怎么办。很多事情到最后就是无解的,没得解决。
今天我们梦回楚汉之争,说说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对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经过多方取证,本人认为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一、 根本原因
项羽没有当皇帝的雄心抱负。
想当年,项羽巨鹿一战,一战成名,令天下人不敢正视。当时,他的威望、实力都达到了极盛。如果他此时称帝,天下人没有不敢不俯首称臣的。可是,他自毁长城。一副好牌被打得稀巴烂,断送了大好江山。

可能有人会问,当时有楚怀王熊心在,名不正言不顺。其实这都不关键,楚怀王只是一个傀儡,他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纵观项羽,称霸后,只是按照自己想法进行了封王工作,相当于回到了周天子当时的时期,这本身就是历史的倒退,统一才是历史的必然。他没有看到这个趋势,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能力再强,只能以失败告终。

二、 直接原因
项羽业务能力太强,事必躬亲。
项羽能打胜仗,靠的是自己及手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勇气。这就导致他每次打仗几乎都是自己一马当先,冲锋陷阵。一个统帅去上阵杀敌,那么,就忽视了对全局的考虑。这才导致韩信一步步完成了战略包围,最后兵败垓下。

对于人才上,项羽错失了很多,因为他太自傲。
韩信在他手下时,屡次提议,都被他拒绝,因为他不屑于韩信的阴谋诡计。试想,如果你采纳了韩信建议,并且重用韩信,楚汉的结果要改写了。如果你不重用韩信,发现韩信有才能,就不要放他走,或者杀之,以绝后患,也不至于失败。
他的叔父范增,一生为项羽出谋划策,兢兢业业,最后的结果也是相当可惜,被迫离开项羽,死于途中。如果他充分信任范增,能听得进去他的意见,那么,在鸿门宴上,刘邦就是三头六臂,也逃不走。

还有其他封王,很多人后来都反了楚,原因是对项羽不满,有的嫌项羽封的地方太贫瘠,有的嫌项羽封的地方太小,有的看项羽的力量一天天弱小。
如果项羽像曹操一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他取得天下,并非难事。试问,霸王在此,谁能不服?
有人认为项羽有妇人之仁,有人认为项羽太过杀戮,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原因。其实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做个好皇帝,既要有仁慈之心,还要有强硬的政治手腕,两者相互配合,方能稳定人心,坐稳天下。
再反过来看刘邦,能屈能伸,重用张良、韩信、萧何、樊哙等,虽然屡战屡败,然而却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最终一战定胜负,取得天下。
不过虽然项羽失败了,后人对他还是推崇备至。因为项羽的霸气鲜有人能比。当我们想起彭城之战、巨鹿之战、垓下之战时,一人一马一枪领着数万江东子弟冲锋陷阵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他创造了很多战争奇迹。他是一个悲剧英雄,正因为悲剧,才显得悲壮,才更令人怀念。

试想,好男儿当作项羽,横刀立马,谁与争锋?
项羽败就败在自己太强大,刘邦、韩信之流入不了他的法眼,在他眼里只是个欺世盗名、鸡鸣狗盗之徒。
每遇到战争,项羽一马当先,有万夫不当之勇,没有攻不破的铜墙铁壁。
但他没有识人的慧眼,对天下人才缺少足够的尊重,韩信得不到重用离他而去。英布关键的时候反咬他一口,成为刘邦手下三将才之一。季布、钟离昧也离他而去。众叛亲离?肯了项羽的用人雅量。
众人拾材火焰高、一个好汉三个帮,项羽到最后成了个孤家寡人。
项羽的帐下几乎没有文人,一个范曾都被他气走,从此项羽开始走下坡路了。
治世之道,有文有武,张弛有度,项羽的文治完全是一塌糊涂,他几乎不知道怎么治世。
他的一生为征战而生。他的死也是那么的悲壮。
总之,项羽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战神,无人能比、无人能及,但他绝对不是个治世之人。
他不懂政治,所以他得不到天下。
楚汉之争给中华民族最大的提示就是武功功不下天下太平,文治方可安邦定国,文武之道,张弛有度,方可得天下、安天下、治天下。



项羽输给刘邦,完全是政治眼光和政治气度不足,非军事能力不行。

四川国画艺术家李风杉画, 本人收藏。
项羽,楚贵族后裔。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军事能力也是杠杠的。前209年,陈涉起义,羽助项梁举吴中兵响应,八千义军渡江而西。项梁战死,秦将章邯围赵,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羽为次将军,率兵营救。羽军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宋义怯敌,四十六日不进,贻误战机,为羽所杀。怀王复命羽为上将军,督师北上。羽率大军横渡漳水,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大破秦军,各路诸侯,望风归顺。章邯见大势已去,率秦军降。西进途中,坑二十万秦军战俘于新安城(今河南渑池东),腥风血雨,惨绝人寰。抵函谷关,闻刘邦已入咸阳,怒曰:“明日飨士卒,以破沛公军。”刘邦用张良计,亲往鸿门赴宴,羽怒气消。旋进军咸阳,血刃屠城,杀秦王子婴,烧阿房宫。秦亡,分天下而封诸侯,自号西楚霸王,掠秦宫中美女财帛东归,渐失人心,诸侯纷离。刘邦乘羽击齐之机,率诸侯联军五十六万攻楚,一举占楚都彭城。羽率三万精兵南下,大败联军,几生擒刘邦。淮阴韩信初属项羽,不为其用,转投刘邦;亚父范曾智谋过人,遭羽猜忌,愤而离去。前202年,羽为刘邦困于垓下(今安徽固镇东北),四面楚歌,兵疲粮尽,率八百壮士奋力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余二十八卒,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身亡。

陕西书法家胡兴民书我对项羽的评价。本人收藏。
我对项羽的评价:秦之暴政非羽之暴力不可除,项羽者,亘古英雄也。然仅以暴力经营天下,岂不谬哉?杀人如麻,该杀的不杀;用人多虑,该用的不用。天下焉能归项氏?
项羽三次犹豫,注定败给刘邦
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最为经典的一段传奇,以至于中国象棋的棋盘一直用楚河汉界形容两军对垒,项羽的失败原因很多,但我把他归纳为三次犹豫。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作为武将无敌天下,但勇而少谋,优柔寡断决定其悲剧的命运。他和刘邦间对垒,项羽的优势明显强于刘邦,亥下一站兵败身亡,败给刘邦的主要原因是他三次犹豫,为其失败埋下伏笔。
第一,鸿门宴。公元前206年,项羽邀请刘邦到秦朝都城咸阳郊外鸿门举行一次宴会,按照谋士范增的初衷,鸿门宴的目的就是扑杀刘邦,直接为项羽除掉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结果大家都知道,范增几经暗示,项羽无动于衷,才使出项庄舞剑的阴招,结果又被项伯化解,由于项羽的犹豫,错过了消灭对手的最佳时机,首先是败在谋上。
第二,鸿沟议和。有一次,项羽想通过煮刘太公,来吓唬刘邦投降,谁知刘邦说了一句,我们是结拜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煮熟了以后,记得给我一碗汤,项伯也在旁边劝阻项羽,这事做罢。公元前203年九月,刘邦在主战场上仍没有优势,但项羽却因刘邦战略优势的逐步形成感受到“少助、食尽”两大威胁,刘邦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派出说客,终于说服项羽释放太公、吕后,双方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既成为楚汉的分界线。这次战略的调整,直接给了刘邦养精蓄锐,进一步深化战略部署的宝贵时机,如果说鸿门宴是项羽心慈手软,那么鸿沟议和就是项羽战略眼光不足。
第三,离间范增。范增是项羽最重要的谋士,项羽尊其为“亚父”,可见其在楚军地位。公元前204年,楚军数次切断汉军粮道,刘邦被困,于是向项羽求和。项羽打算同意,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了,如果现在放了他们,将来一定后悔。于是项羽急攻刘邦,刘邦谋士陈平抓住项羽多疑的特点,利用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君臣关系,项羽使者来,刘邦叫人准备丰盛宴席,捧着佳肴正要进献,细看使者,故意假装惊讶的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想不到竟是项王使者。”便更换佳肴,改以粗食供项羽使者吃,使者回来报告项羽,项羽就怀疑范增与汉王有私,渐渐夺去范增权柄。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大局已定,君王好自为之。请赐我这把老骨头回归故里吧。”项羽允许范增辞归,范增未到彭城,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范增的离开,加速了项羽失败的速度,不善用人是项羽最大的失败之处,韩信、彭越、范增都是难得人才,项羽一个也没用好,甚至推向对立。
而刘邦在总结胜利的时候的一段话,直接说明问题:论运筹帷幄之中,我不如张良;论稳定后方,安抚百姓,输送兵源军需,确保前线的粮饷供给,我不如萧何;论集结百万将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人才,我能重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获得天下的缘故。
刘邦三句话,确定江山归属。用人的失败是项羽最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