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条入账的税务风险有哪些?
白条入账,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不少企业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规定白条不能报销入账,结果长此以往,让不少人产生误解,认为白条不能入账。
其实,白条是可以入账的。
企业真实发生的业务,可以以原始凭证,比如,情况说明、对方收条、企业内部审批单据等作为依据据实入账。这样处理,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所得税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入账白条都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8号文件规定:
1、 企业在境内发生的支出项目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对方为已办理税务登记的增值税纳税人,其支出以发票(包括按照规定由税务机关代开的发票)作为税前扣除凭证。
也就是说,企业从与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处购买商业或接受服务,相关支出需要以发票作为税前扣除凭证。
2、如果对方为依法无需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或者从事小额零星经营业务的个人,其支出以税务机关代开的发票或者收款凭证及内部凭证作为税前扣除凭证,收款凭证应载明收款单位名称、个人姓名及身份证号、支出项目、收款金额等相关信息。
小额零星经营业务的判断标准是个人从事应税项目经营业务的销售额不超过增值税相关政策规定的起征点。
根据营改增相关文件规定,增值税起征点幅度如下:
按期纳税的,为月销售额5000-20000元(含本数),实际各地多以20000元作为起征点;
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300-500元(含本数)。实际执行中,各地基本上都是以每日500元作为起征点。
结合上述规定,纳税人发生的支付给从事小额零星经营业务的个人的支出,可以以对方开具的收款凭证及企业内部凭证作为税前扣除凭证,收款凭证应载明收款单位名称、个人姓名及身份证号、支出项目、收款金额等相关信息。这类支出无需进行纳税调整。
例:某公司请了个钟点工做办公室保洁,支付费用300元。对于这300元支出,因为低于增值税的起征点,所以,不需钟点工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但需要钟点工打个收据,写上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收款事由、收款金额等。企业可以凭此收据据实入账,也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企业支付给个人的劳务报酬所得,无论是否凭发票支付还是白条支出,都应该履行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义务。
如果企业请物业公司来做保洁,同样支付费用300元。因为物业公司办理了税务登记,所以,企业必须向物业公司索取发票。如不能取得发票,支出可以白条入账,但企业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企业应该取得而未有取得发票的支出,以白条入账进行会计核算,但对于这类支出需要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白条入账”在企业的账务处理中经常出现,“白条”主要指那些不符合正规凭证要求的发票和收付款凭据,例如在白纸上手写的收付款、收发物品证明和外来收据等,其中最常见用的有“收据入账”。我想用3个层面的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1.白条是否可以入账”“2.哪类白条存在税务风险”“3.白条存在哪些税务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一、并不是所有白条都不可以入账,企业白条入账仍存在补救措施
1.从会计角度看:
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只有白条入账才能准确核算。我国会计法对对凭证的形式并未做具体限制,没有明文禁止“白条”用作会计原始凭证。
2.从税收角度看:
税法以公平税负和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因此对于危害税收征管的“白条”必然严格禁止。但实务操作是:并不是所有的真实业务都能取得发票,不是所有入账的白条都会影响税收的征管。税法对白条也有相应的政策规定,如:
(1)《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规定:对企业当年度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允许在预缴季度所得税时,可暂按账面发生金额进行核算。
(2)《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8号)第十三条、十五条等条款,分别规定了不同情形下企业未取得发票的后续补救措施,对不合规凭证给了纳税人补救机会,切实有效保障了纳税人的正当权益。

二、并不是所有白条都存在税务风险,主要是影响到税收缴纳的白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响税收的白条是可以达到逃避监督或偷漏税款,对于此类白条作为非正式单据入账,是不属于税法规定的税前可抵扣费用,所以到期末时需要做纳税调整。为此,这类白条存在税务风险。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在企业所得税年终汇算时, “白条入账”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其涉及到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基本原则和一般原则的运用,有时还取决于税务机关的认定和自由裁量权。

三、白条主要存在“不能税前抵扣风险”和“面临罚款风险”
风险一:用不合规的白条入账,存在不得税前扣除的风险。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8号)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取得私自印制、伪造、变造、作废、开票方非法取得、虚开、填写不规范等不符合规定的发票(简称“不合规发票”)不得作为税前扣除凭证。
因此,若企业以白条作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依据,且以“白条”作为税前扣除的凭证,将不得税前抵扣;若企业不以白条作为纳税依据,或者不以取得的“白条”作为税前扣除的凭证,对双方税款不产生影响,则无须在企业所得税前调整。
风险二:用不合规的白条入账,面临罚款的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以其他凭证代替发票使用的,由税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因此,若企业以虚构的“白条”列支费用,属于逃避财务监督或偷漏税款的一种舞弊手段,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总结
企业财务人员应当仔细审核,要求经办人员开具或取得真实、合法凭证,采用符合税法规定的方式对交易进行账务处理,减少税收违法的可能性,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大型企业,更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降低税务风险。

关于这个问题回答如下:
1.白条入账的税务风险个人认为与用途、金额、频率等各种因素有关系,并不是所有的白条都有风险。一定要注意结合白条的具体用途进行判断分析。比如白条用于生病住院员工慰问,这种情况注明具体用途和人员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比如支付的劳务报酬达不到增值税起征点,可以不需要开具发票情形,按规定进行了个人所得税预扣预缴申报,支付报酬有转账记录就不会有什么风险。
2.大额白条入账一定要采取转账支付方式。实务中存在有的企业既有大额白条入账,同时也没有注明用途,这种情况会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后续税务机关检查会分析白条支出的合法性。最直接的会影响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调整。此外还可能涉及个人所得税以及其他税种。
3.白条入账频次过多实际上说明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不足。企业如果内部控制不足,不仅影响企业的规范管理,同时有经验的税务检查人员自然也会质疑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检查可能会更加谨慎与细致。

白条是一种非正式的单据,当企业没有发票作为原始凭证,用非正式单据来代替。企业自制用于成本、费用、损失和其他支出核算的会计原始凭证属于内部凭证,内部凭证的填制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除了允许使用的范围外,白条入账也存在风险,如果都不取得发票,任何费用都可以入账,税局无法监管,也有失公平。在能够合法取得票据的情况下,建议还是及时取得票据,符合白条入账情形,才使用白条。
用不合规的白条入账,存在不得税前扣除的风险。用不合规的白条入账,面临罚款的风险,金额或高达1万。税务局虽没有明文禁止、但也不主张白条入账。在原本能取得发票的情形下,如果企业以收款收据等“白条”而不是发票入账,收款方就可以把这部分收入隐瞒而不申报纳税,这会导致国家税款的流失。所以说,如果滥用白条,必然会危害税收征管,可能导致企业少列收入,多列成本,偷逃税款。
若真实业务,税收风险:
一是所得税不得税前扣除。
二是未按规定取得发票造成对方少缴税款的罚一倍以下。